《最後的貴族》與「最墮落的貴族」
曾當過政協副主席的章伯鈞,他的小女兒章詒和為甚麼沒有當上政協?我不知道,董建華為甚麼當上政協副主席?大部份香港都很清楚。
建國後 的政協不像現在那樣滿室銅臭,相反,那時很有貴族與知識分子氣味,讀過《最後的貴族》(國內版:往事並不如煙),大概知道是個甚麼模樣,其中一位副 主席章伯鈞留學德國,唸哲學的;政協常委羅隆基留學美國名校,搞政治學的;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也是政協委員。解放後的政協,是按著毛澤東當時的新民主主義 的統一戰線籌組的,內裡有許多民主黨派領導人物,以及跟共產黨友好的黨外知識分子,連反右前已挨批的梁漱溟也是其中一員。
現在的政協當然也有不少名門之後,例如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是政協常委,但現在卻多了許多資本家,老一輩的霍英東不用提了,連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也成為政協委員了,同屬企業家家族出身的董建華,當然少不了。
今天的資本家與當年的知識分子,其遭遇實在相差太遠了。
章伯鈞,當過交通部部長,對黨政制度提了點意見,大概是要增加一點民主黨派的政治影響力,以及提倡文化藝術問題要開放討論,於是便成了中國第一大右派,並與羅隆基被定性為「章羅聯盟」,從此沒有政治以至起碼的人生前途與自由了。
章 詒和說得對,一九五七年的反右,需要從民主黨派與共產黨的關係理解;解放後,雖然是共產黨領導,但由於革命過程裡,民主黨派人士也出了不少力,而且,這 些人不少是「大知識份子」,唸的書要比位高權重的毛澤東等「小知識份子」多,例如留學德國的章伯鈞唸的馬克思及列寧,肯定要比毛澤東的要多了,而當中也有不少搞科學及工程的, 故此,不管是因為歷史理由,還是實際理由,都需要與他們結盟,而五十年代離開革命年代不久,民主黨派人士高漲的政治熱情,他們還沒有被黨完全馴服。
大概那時誰也搞不清「共產黨領導」是甚麼玩意,有人以為,你領導,但我總可以說句話吧!例如《最後的貴族》中的章 伯鈞找來儲安平辦《光明日報》,帶著幾分天真與理想的,想辦一份民主黨派的報紙;事後 看來,反右是更徹底地讓大家弄清「領導」是甚麼意思,至少在五十年代,「領導」的意思是:異議聲音是不容許的,民主黨派不能成獨立自主的政黨,更不可以妄想增加自己的政治影響力;事實上,據章詒和 說,民主黨派內,早已明伏與暗伏了不少共產黨員(如胡愈之)了,而且也有不少人準備棄暗投明(例如史良),隨時進行變節、策反、代共產黨接收民主黨派。
今天不會出現反右這種事,有人說是共產黨開明了,但你也可以說,共產黨與黨外人士的關係已經「理順」了,能被吸納的都馴服了,即使偶爾有一丁點異議,也不 會引起黨的過份神經緊張,反正心知是亂不了的,而且,今天政協裡多了這麼多愛國資本家,他們大都不像知識份子,自己的主張及意見不是特別多,卻由於利益關 係,特別聽話合作,今天的政協,正是另一位「大右派」儲安平說的--「黨天下」。
《最後的貴族》,可以說是對今天政協的一種反諷對照;章詒和經常提到,當年這些貴族如何在政治高壓及物質匱乏之下,還開派對,暫時忘記門外的淒風冷雨,這 可能是書中最具有文學想像的部份,帶著點點魔幻的感覺;如果今天的政協委員還算是「貴族」(章女仕一定不會同意!),「貴族們」終於可以跟共產黨公開地開 派對跳華爾滋了,當然,條件是要喪失「最後的貴族」中最令人覺得珍貴的獨立異議。
一榮一辱,個人道德人格當然高下立見,沒有人膽敢比較同是政協副主席的章伯鈞與董建華,章在五十年代還敢百花齊放一下,但董坐擁一國兩制之下的特區政府,何時說過半句批評中央的話?對不起,行文方便,作了這種比較,其實是對章女仕及章先生最大的不敬。
然而,當權人掌握的「歷史」也似乎注定了這種巨大的差別。
章伯鈞一輩子也無法摘下大右派的帽子,倒不是共產黨到今天仍然認為章伯鈞真的是「右派」,據章詒和的回憶,理由很有趣,八十年代大量右派平反,領導見了章 太太李健生,說因為黨為反右的錯誤定性為「過份擴大」,既然是「過份了」,則原意還是對的,所以,作為第一大右派的章伯鈞,不能平反,但黨會好好照顧他的 妻兒子女;不知是否這個原因,章伯鈞的大兒子及大女兒,總算有個政協人大的職位,有趣的是,小女兒章詒和還是個研究員而矣。
共產黨眼中,個人聲譽及歷史位置,當然及不上黨的聲譽及歷史功過,有可能的話,黨盡可能調節與操控一下個人的位置,來完成黨的使命及需要,所以,章伯鈞需 要繼續是一個大右派,而今天董建華需要是一位唯唯諾諾的臣子,連辭職也要跟北大人談好安排好,才跟香港人交待,以至連他在香港政治路途的最後一程,都是這 麼窩囊,幾天之內,幾乎已被香港人掃進歷史的垃圾筒裡,但中央似乎己給董建華留有一個官方的歷史位置,可以寫進他老人家將來的墓碑上。
如果董建華也算是個貴族,真的要給他一個「最」甚麼的名銜,他一定是「最墮落的貴族」。
建國後 的政協不像現在那樣滿室銅臭,相反,那時很有貴族與知識分子氣味,讀過《最後的貴族》(國內版:往事並不如煙),大概知道是個甚麼模樣,其中一位副 主席章伯鈞留學德國,唸哲學的;政協常委羅隆基留學美國名校,搞政治學的;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也是政協委員。解放後的政協,是按著毛澤東當時的新民主主義 的統一戰線籌組的,內裡有許多民主黨派領導人物,以及跟共產黨友好的黨外知識分子,連反右前已挨批的梁漱溟也是其中一員。
現在的政協當然也有不少名門之後,例如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是政協常委,但現在卻多了許多資本家,老一輩的霍英東不用提了,連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也成為政協委員了,同屬企業家家族出身的董建華,當然少不了。
今天的資本家與當年的知識分子,其遭遇實在相差太遠了。
章伯鈞,當過交通部部長,對黨政制度提了點意見,大概是要增加一點民主黨派的政治影響力,以及提倡文化藝術問題要開放討論,於是便成了中國第一大右派,並與羅隆基被定性為「章羅聯盟」,從此沒有政治以至起碼的人生前途與自由了。
章 詒和說得對,一九五七年的反右,需要從民主黨派與共產黨的關係理解;解放後,雖然是共產黨領導,但由於革命過程裡,民主黨派人士也出了不少力,而且,這 些人不少是「大知識份子」,唸的書要比位高權重的毛澤東等「小知識份子」多,例如留學德國的章伯鈞唸的馬克思及列寧,肯定要比毛澤東的要多了,而當中也有不少搞科學及工程的, 故此,不管是因為歷史理由,還是實際理由,都需要與他們結盟,而五十年代離開革命年代不久,民主黨派人士高漲的政治熱情,他們還沒有被黨完全馴服。
大概那時誰也搞不清「共產黨領導」是甚麼玩意,有人以為,你領導,但我總可以說句話吧!例如《最後的貴族》中的章 伯鈞找來儲安平辦《光明日報》,帶著幾分天真與理想的,想辦一份民主黨派的報紙;事後 看來,反右是更徹底地讓大家弄清「領導」是甚麼意思,至少在五十年代,「領導」的意思是:異議聲音是不容許的,民主黨派不能成獨立自主的政黨,更不可以妄想增加自己的政治影響力;事實上,據章詒和 說,民主黨派內,早已明伏與暗伏了不少共產黨員(如胡愈之)了,而且也有不少人準備棄暗投明(例如史良),隨時進行變節、策反、代共產黨接收民主黨派。
今天不會出現反右這種事,有人說是共產黨開明了,但你也可以說,共產黨與黨外人士的關係已經「理順」了,能被吸納的都馴服了,即使偶爾有一丁點異議,也不 會引起黨的過份神經緊張,反正心知是亂不了的,而且,今天政協裡多了這麼多愛國資本家,他們大都不像知識份子,自己的主張及意見不是特別多,卻由於利益關 係,特別聽話合作,今天的政協,正是另一位「大右派」儲安平說的--「黨天下」。
《最後的貴族》,可以說是對今天政協的一種反諷對照;章詒和經常提到,當年這些貴族如何在政治高壓及物質匱乏之下,還開派對,暫時忘記門外的淒風冷雨,這 可能是書中最具有文學想像的部份,帶著點點魔幻的感覺;如果今天的政協委員還算是「貴族」(章女仕一定不會同意!),「貴族們」終於可以跟共產黨公開地開 派對跳華爾滋了,當然,條件是要喪失「最後的貴族」中最令人覺得珍貴的獨立異議。
一榮一辱,個人道德人格當然高下立見,沒有人膽敢比較同是政協副主席的章伯鈞與董建華,章在五十年代還敢百花齊放一下,但董坐擁一國兩制之下的特區政府,何時說過半句批評中央的話?對不起,行文方便,作了這種比較,其實是對章女仕及章先生最大的不敬。
然而,當權人掌握的「歷史」也似乎注定了這種巨大的差別。
章伯鈞一輩子也無法摘下大右派的帽子,倒不是共產黨到今天仍然認為章伯鈞真的是「右派」,據章詒和的回憶,理由很有趣,八十年代大量右派平反,領導見了章 太太李健生,說因為黨為反右的錯誤定性為「過份擴大」,既然是「過份了」,則原意還是對的,所以,作為第一大右派的章伯鈞,不能平反,但黨會好好照顧他的 妻兒子女;不知是否這個原因,章伯鈞的大兒子及大女兒,總算有個政協人大的職位,有趣的是,小女兒章詒和還是個研究員而矣。
共產黨眼中,個人聲譽及歷史位置,當然及不上黨的聲譽及歷史功過,有可能的話,黨盡可能調節與操控一下個人的位置,來完成黨的使命及需要,所以,章伯鈞需 要繼續是一個大右派,而今天董建華需要是一位唯唯諾諾的臣子,連辭職也要跟北大人談好安排好,才跟香港人交待,以至連他在香港政治路途的最後一程,都是這 麼窩囊,幾天之內,幾乎已被香港人掃進歷史的垃圾筒裡,但中央似乎己給董建華留有一個官方的歷史位置,可以寫進他老人家將來的墓碑上。
如果董建華也算是個貴族,真的要給他一個「最」甚麼的名銜,他一定是「最墮落的貴族」。
0 Comments:
發佈留言
<< Home